5357cc拉斯维加斯·官方网站-App Store

Industry Watch

北国咨观点

“四链融合”系列研究(四):问题导向,用好“他山之石”蓄积“攻玉之力”

发布日期:2024-07-26

来源:北京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目前,我国“四链融合”发展仍存在协同创新不够、创新链产业链对接不畅、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实等诸多不足,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典型案例,从多主体协同创新、科技中介机构运作机制、校企协同攻关等角度切入,为推动“四链融合”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案例分析

1、多主体协同创新网络——美国制造业创新研究所

2012年美国计划通过建立15个制造业创新研究所,打造覆盖全美的制造业创新网络。截至2023年11月,美国已设立17个制造业创新研究所,覆盖电子、材料、能源/环境、数字化/自动化、生物制造领域。


图片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北国咨绘制
图1 美国17个制造业创新研究所

该模式特点:一是具有完备的法律背书和专门负责机构。美国发布了《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等法案,并设立了美国先进制造业国家计划办公室,涵盖国防部、教育部、国家科学基金会等多个部门,负责运营美国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二是研究所参与主体覆盖产学研政金,且拥有极大的自主运营权。研究所参与主体包括政府、研究机构、高校、风险投资机构及孵化器、制造商等,各类主体分工明确,由各界代表组成的董事会负责运营,务实开展跨机构合作,确保了整个创新网络的高效运行。

2、成熟的技术转移网络——史太白技术转移中心

史太白技术转移中心是欧洲最大的技术转移机构,由史太白经济促进基金会和众多专业技术转移中心组成。


图片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北国咨绘制
图2 史太白技术转移机构组织架构图

该模式特点:一是实行扁平化管理,总部与各中心间运作机制灵活高效。基金会负责统一定制服务原则和标准,技术转移公司承担各分支机构的管理、考核工作,但并不对各机构的具体运作加以干涉,各机构完全市场化自主运营,拥有独立决策权。二是将专业技术人才作为企业家培养,提高技术成果转化成功率。基金会下属的史太白大学通过系统性、双轨制教育,将技术人才作为企业家来培养,推动技术产业化、商业化。同时,大学也为企业提供系统培训,提升员工技术能力,以此提升技术转化成功率。三是以高校、科研机构为主体,有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各转移机构大多由高校、科研院所发展而来,吸纳了众多覆盖各行各业的专家、教授,既能有效推动各领域的技术成果转移,又能与其他领域专家教授开展协同合作,实现了良性循环。同时转移中心还设立了技术转移奖,用来激励高校、科研机构进行技术转移。

3、校企协同攻关模式——“延长-西大”先进技术研究院

为解决科技成果“难转化”“转化难”等问题,陕西延长石油集团和西北大学共同成立了“延长-西大”先进技术研究院,探索以企业为投资、管理、需求、市场主体,与高校开展联合攻关的“四主体一联合”模式,以科研支撑产业、以产业带动科研、以产业反哺科研,推动创新转化的实施。该模式特点:一是聚焦产业需求开展科研活动,实现双向共赢。研究院聚焦集团产业需求清单,利用大学的科研力量,围绕重点专项领域,开展原始创新、联合攻关,力争取得重大原始创新成果,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二是联合开展协同创新,推动产学研融通发展。在国家产业政策指导下,结合西北大学技术优势,在能源、化工等领域与集团共同搭建研发、转化平台,争取国家、省市重点科研任务,研发重大原始创新成果;聚焦产业发展关键核心需求,重点推进前沿技术、基础研究应用转化,同时做好人才培育、储备。三是积极探索多元化资金投入,持续注入创新活力。建立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良性互动的合作机制,推动具备条件的研发项目及人才队伍独立发展为控股公司,吸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社会资金及风险投资等,加快形成多元化资金结构。

经验启示

强化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形成创新发展合力。推动政府、高校、企业等多主体形成合力,是加速推动前沿尖端科技创新发展、解决产业发展共性问题、降低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成本的现实路径。开展科研活动要遵循创新规律,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明确创新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发挥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引导作用,持续优化创新生态,推动科研院所、企业、金融机构等创新主体在产业、创新、人才、资金等环节协同发展。

推动科技中介机构提质升级,打破“四链融合”发展壁垒。科技中介机构是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的重要载体,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需依托科技中介机构开展研发需求调研,促进技术要素流入生产部门,进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打造覆盖人才、资金、政策、平台等多种创新资源的科技中介机构,探索完善利益分配机制,逐步实现市场化运营,有助于激发高校等主体科技成果转化动力,实现创新活动与产业发展的有效对接,助力“四链融合”发展。

强化供需对接合作,推动科技创新高效赋能产业发展。科研团队根据产业实际发展需求,凝练科研课题、开展科研活动,是有效支撑产业发展的重要主体。邀请产业链终端企业参与科研活动,是实现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无缝对接的有效途径。推动校企合作,一方面有助于高校完成科研任务,加速科技成果有效转化,另一方面有助于企业解决产业发展实际问题,两者共同推进创新链产业链精准对接,有利于实现产业转化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 者

董 威,长期从事科技创新领域研究

张伟捷,长期从事科技创新领域研究

董晓云,咨询工程师(投资),长期从事科技创新领域研究 

更多资讯

400-6610-910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