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57cc拉斯维加斯·官方网站-App Store

Industry Watch

北国咨观点

高质量谋划超长期特别国债项目的建议

发布日期:2024-05-10

来源:北京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从今年开始拟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作为扩大有效投资的重要抓手,超长期特别国债不仅有助于丰富财政政策工具箱,也能为国家打下长期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本文通过分析超长期特别国债与其他政策工具的内在关系,提出高质量谋划超长期特别国债项目的几点建议,为各方借力超长期特别国债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

一、超长期特别国债助力打好积极财政政策“组合拳”

超长期特别国债就其本质而言,与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等相同,是中央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政策工具之一,为政府扩大并带动有效投资提供有力支撑。在受到各界广泛关注的同时,也不应孤立看待超长期特别国债。

一是超长期特别国债与中央预算内投资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合力助推有效投资扩量

2024年,中央预算内投资拟安排7000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拟安排39000亿元,而超长期特别国债拟先发行10000亿元,其在规模上是中央预算内投资的1.2倍,且属首次发行,可更多用于新开工项目,在支撑政府投资“扩量”的同时,将发挥更大的财政杠杆作用,为后续几年投资活力释放注入强劲动力。

二是超长期特别国债与中央预算内投资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协同助推经济社会发展提质

在具体投向方面,中央预算内投资侧重于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培育发展新动能等,突出固本培元,补齐各行业各领域发展短板,全面提升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地方政府专项债侧重于地区基础设施补短板强弱项,改善地区基础设施条件和产业发展环境,提高地区产业承载力、经济社会发展支撑力;超长期特别国债侧重于国家重大战略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一方面着力推动国家重大战略落地见效,筑牢高质量发展根基,另一方面着力加强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夯实高水平安全底座。三者在投资方向上各有侧重,通过协同联动,不断优化政府投资结构,赋能经济社会提质发展。

表1 各类政策工具投向表

三是超长期特别国债与其他财政政策衔接助推强国建设

一方面,本次超长期国债纳入政府性基金管理,结合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保基金新动向,可综合研判,事关国家发展根本的战略性领域的投资力度将不断加大。其中,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优先用于落实国家战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社保基金作为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重要补充,充当超级LP重点投向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等关键领域。另一方面,2023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开启新一轮税制改革,作为一项系统性工作,税制改革不可一蹴而就,超长期特别国债在改革落地之前将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缓解地方财政压力等过渡作用,也将与其他财政政策衔接,聚力推动强国建设。

二、高质量谋划储备超长期特别国债项目的几点建议

超长期特别国债项目是落实国家重大战略及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的重要支撑,如何高质量谋划超长期特别国债项目,是破解如何借力超长期特别国债这一新生力量,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一是加强战略规划引领

战略规划是国家发展的目标和蓝图,超长期特别国债项目是落实国家战略规划的重要支撑。应深入理解并准确把握各项重大战略的内涵和意义,着力谋划既能够与国家重大战略目标相匹配或能够加快补齐国家重点领域安全短板,又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具有标志性、带动力、影响力的项目。

二是系统谋划突出重点

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布局,结合地方在重大战略中的角色及发展实际,一方面,全面分析在重大战略中应承担、可承担的任务,系统谋划匹配重大战略具体领域的项目,突出全面发力、应谋尽谋,为支撑重大战略落实贡献地方力量;另一方面,深入分析在重大战略中处于关键地位、需勇挑重任发挥自身带动作用的任务,重点谋划能够加快推动重大战略落地见效的项目,突出重点突破、核心引领,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是统筹需要和可能

一方面,综合考虑落实国家战略需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及民生需要,以需求为牵引谋划利当前惠长远的项目;另一方面,加强项目用地、用能等硬件要素保障性,以及资金、人才、技术等软件要素保障性的分析论证,对于产业项目还需关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资源环境承载力等约束条件,避免陷入谋划容易落地难的困局。

四是前瞻谋划产业项目

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在推动市场尚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前沿研究、未来产业等领域发展的关键作用。一方面,聚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着力谋划前沿科学研究、能够推动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抢占科技竞争制高点的项目;另一方面,聚焦未来产业,前瞻谋划能够代表国家参与全球产业竞赛、争夺产业话语权、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的项目,避免在市场充分竞争领域“扎堆”谋划。

三、结语

超长期特别国债对于扩大有效投资、稳预期稳增长具有重要意义,但并不是解决地方经济发展的根本路径,贯彻新发展理念,因地制宜着力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才是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的关键所在。

作 者

闻海卫,高级工程师、高级经济师,长期关注研究固定资产投融资领域

王颖,中级经济师,长期关注研究固定资产投融资领域 

更多资讯

400-6610-910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