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57cc拉斯维加斯·官方网站-App Store

Industry Watch

北国咨观点

京津冀与长三角、粤港澳地区产业发展对比分析

发布日期:2024-12-25

来源:北京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迈进,但与南部地区差距依然明显

(一)经济概况

2023年,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10.4万亿元,工业增加值达2.43万亿元,是2013年的1.43倍。从内部看,北京GDP占京津冀比重逐渐增大,北京人均GDP与津冀的倍差从2014年的1.33倍、2.90倍扩大到2023年的1.63倍、3.37倍,区域内部经济差距加大,不利于京津冀一体化格局的形成。


数据来源:北国咨根据统计公报整理绘制
图1 京津冀2013-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亿元)1


数据来源:北国咨根据统计公报整理绘制
图2 京津冀2013—2023年工业增加值(亿元)2

2023年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10.4万亿元)分别仅为长三角(30.5万亿元)和粤港澳(14.04万亿元)的34.10%、74.07%,地均GDP(0.48亿元/平方公里)分别仅为长三角(0.85亿元/平方公里)和粤港澳(2.51亿元/平方公里)的56%、19%。工业增加值(2.43万亿元)分别为长三角(10.36万亿元)和广东省(4.13万亿元)的23.46%、58.84%。此外,京津冀经济总量占全国份额呈下降趋势,2023年占全国GDP比重为8.29%,较2014年下降2.16个百分点,经济总量、经济承载力和增长活力与其他领先的城市群相比均有所欠缺。


数据来源:北国咨根据统计公报整理绘制
图3 三大区域地区生产总值(万亿元)3


数据来源:北国咨根据统计公报整理绘制
图4 三大区域地均地区生产总值(亿元/平方公里)4

(二)产业格局

京津冀构建“六链五群”高精尖产业发展格局。聚焦氢能、生物医药等“六链”构建区域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新体系。聚焦集成电路、网络安全等“五群”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目前已绘制6条重点产业链图谱,京津冀生命健康集群、保定电力及新能源高端装备集群等7个集群5获批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长三角产业质量全国领先。截至2023年底,长三角制造业共有12个产业达到万亿级规模6,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分别占全国的3/5、1/3和1/3。在全国80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中,长三角共有26个集群入选,占全国的32.5%。


数据来源:北国咨根据公开数据整理绘制
图5 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分布

(三)创新能力

京津冀协同创新驱动力显著增强。2022年,京津冀R&D经费4260.9亿元,是2013年的2.2倍;R&D经费投入强度为4.28%,持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三地发表SCI国际论文量约占全国的18%,发明专利拥有量约占全国的18%,基础研究经费约占全国的1/4,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为全国平均水平2倍以上。

长三角致力于打造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攻关平台、G60科创走廊等省市级共建创新平台。粤港澳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7.5万家,集聚独角兽企业70家(约占全国18.7%),上市企业近900家(约占全国16.7%)。

整体来看,京津冀创新要素最发达,长三角跨区域创新平台最丰富,大湾区创新活力最强。京津冀长于基础科学和前沿领域创新,长三角侧重于跨区域、产学研的融合,而大湾区是市场型创新的佼佼者,通过先强带后强打造共享创新矩阵。


数据来源:北国咨根据公开数据整理绘制
图6 长三角和京津冀重点企业对比

(四)产业布局

京津冀“2+4+N”产业合作格局初步形成。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两翼”产业不断集聚,重点建设的曹妃甸区、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张承生态功能区、滨海新区等“4+N”平台产业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在津冀合力打造了50个特色鲜明、营商环境好、承接能力强、与北京产业链紧密衔接的产业重点平台。三地逐步形成“北京研发、津冀转化”的空间布局,但比较注重产业间垂直分工,产业内水平分工和产品内价值链分工相对较弱。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间分工合作程度偏低,在功能分工上呈现横向协作的特征7。都市圈内产业间分工逐步减少,产业转移由内向外呈现圈层式扩散,一方面头部城市的产业结构已较为相似8,另一方面外围城市与头部城市产业结构差异相对较大,但承接转移力度加大9,随着都市圈同城化发展,龙头及区域中心城市的产业溢出效应已经逐渐由核心区域向外围区域扩散,外围城市开始大力承接产业转移。粤港澳大湾区形成一超多强、分工协同的产业空间格局,在功能分工上表现为明显的纵向协作10。城市梯度清晰,以深圳为核心,广州、佛山、东莞多点支撑,产业各具特色;产业协同效应显著,深莞惠、广佛肇两大都市圈协同水平较高,其中,深圳、广州的外溢辐射作用强;错位发展趋势明显,深圳、广州等核心城市加快发展高技术领域,东莞、佛山、惠州等第二圈层城市聚焦传统特色。

二、京津冀将加快产业链协同谋划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

充分发挥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引擎作用,联合津冀科技创新优势力量,紧扣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链高级化与产业基础现代化的现实需求来选择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重点方向与重大项目,以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为抓手,加速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提升产业链与创新链对接协作水平。

(二)深化京津冀重点产业链合作

以“六链五群”为重点,推动三地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完善产业链延伸政策配套,共同培育世界级产业集群。持续梳理和完善区域重点产业链图谱,打通妨碍产业链协同发展的关键“堵点”和“卡点”,实施产业链堵点招商和卡点攻关,推动落地一批关键配套企业、攻关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延伸产业链供应链。聚焦龙头企业配套需求,组织区域内上下游企业开展撮合对接,推动更多企业纳入区域供应链。

(三)积极谋划新的产业增长点

围绕三地对未来产业的规划方向,以及我国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出打造的新增长引擎,抢抓京津冀未来产业新赛道,共同推动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等产业化步伐,强化基因技术、合成生物等技术研发,提前谋划具身智能等场景突破,加速量子信息、超导材料等前沿探索,分层分类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细分领域。

脚注:

1 数据来自三地2013年-2023年统计公报。

2 数据来自三地2013年-2023年统计公报。

3 数据来自三大区域2013年-2023年统计公报。

4 数据来自三大区域2013年-2023年统计公报,和各地概况。

5 2024年新获批的先进制造业集群:京津冀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创新集群、京津冀集成电路集群、京津冀安全应急装备集群、京津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集群、北京海淀人工智能集群。

6 江苏拥有机械、电子、轻工、冶金、石化、纺织等6个万亿产业;浙江拥有绿色石化、现代纺织与服装、高端软件、智能物联4个万亿产业;安徽分别是装备制造业和汽车产业。

7 根据国家工商总局企业注册数据,都市圈内企业总部-分支的关联数量突出,但跨市联系占比仅为5%。以城市跨企业联合申请的专利来衡量,九个城市在联合申请专利的分类上相对均衡,如上海制造-制造、制造-服务、服务-服务的专利联合申请量各占1/3。

8 观察2018、2022两个年份各城市之间的区域分工指数,可以发现,头部城市上海、苏州、无锡、宁波之间的区域分工指数在2018年已处于较低水平(均小于0.7),且在过去五年变化幅度较小,大类产业结构已较为相似。

9 2018-2022年,常州、南通、嘉兴、湖州等城市与头部四市的产业分工指数有大幅下降,仅舟山市由于产业结构单一而导致产业分工水平上升。

10 深圳制造-制造、广州服务-服务的企业专利合作占比均在50%左右,佛山的服务-制造超过70%。

作 者

常 宁,中级经济师,长期关注研究高精尖产业、区域经济领域 

更多资讯

400-6610-910

Baidu
sogou